春季是手足口病、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和流行性腮腺炎、麻疹、風疹、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,請大家做好這些疾病預防。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引起的傳染病,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。可引起手、足、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長皰疹,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心肌炎、肺水腫、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。

一、識別手足口病癥狀
1.手足口病通常沒有明顯的前期癥狀,多數病患會突然發病,發燒通常在38℃左右。
2.有些人會出現咳嗽、流鼻涕、食欲不振、惡心、嘔吐、頭痛等癥狀。
3.在幼兒手、足、口黏膜以及臀部出現的皮疹,通常不痛、不癢、不結痂、不結疤。由于口腔潰瘍吃東西也比較痛,孩子往往會流口水、拒絕進食。皮疹通常在一周內就會自行消退,同時體溫也會下降。多數病例愈后良好,不留后遺癥。

4.極少數病例會伴有較嚴重的并發癥,如肺水腫、無菌性腦膜炎、遲緩性麻痹、心肌炎等。這類生病的孩子大多持續發高燒,病情發展迅速,以2歲以內的孩子比較多見,多在發病后3-5天內出現中樞神經系統、呼吸系統、循環系統等嚴重的并發癥。若出現下述癥狀,很可能是重癥手足口病,家長要及時把孩子送到醫院治療。
(1)出現手足口癥狀以后持續高燒。
(2)煩躁哭鬧,不愿吃奶喝水,臉色不好。
(3)嗜睡、精神不好,甚至驚厥。并發走路不穩或者經常摔跤。
二、如何正確預防?

5歲以下孩子為高危人群
“從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看,5歲以下的孩子最多,所以,家長除格外注意讓孩子多洗手外,同時也要注意自身的衛生。因為,如果家長感染了病毒,自身可能不發病,但會把病毒傳播給孩子。”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介紹,手足口病是嬰兒和兒童的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病,傳播途徑為糞—手—口,所以在手足口病高發期,一定要讓孩子勤洗手,防止‘病從口入’。”
此外,提醒家長,要及時清洗孩子的玩具、奶瓶的奶嘴及一切孩子容易接觸的東西。
因為此病病程初期臨床表現類似感冒癥狀,如發熱、咽痛等。而口腔潰瘍往往會誤診為單純性的口腔炎。家長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如果發現寶寶發熱、起皮疹或口腔潰瘍的癥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早期診治以免延誤病情。
就地隔離避免接觸
發現有手足口病征象的孩子,不要再送托兒所、幼兒園;在家隔離治療也要同其他孩子分開食宿,用具、玩具應分開;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,以免傳染其他兒童。

把住病從口入關
防止糞便、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,徹底處理好孩子的糞尿排泄物,布尿布要洗凈消毒再用,孩子的奶瓶、食具也要經常消毒,不讓孩子隨便吃不可靠的食品飲料。
養成衛生習慣
教育寶寶自幼養成衛生習慣,改掉吮手指的不良習慣,遠離垃圾及不清潔環境;養成游戲后、飯前、便后一定徹底洗手的習慣。

如果沒有合并癥,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愈。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癥處理,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、C及抗病毒藥物。此外,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、腦炎、腦膜炎等病癥,應及時復查。

中醫治療
如果手足紅腫明顯,可用黃芩、黃連、丹皮各10克,紅花6克,煎水浸泡。如果感覺瘙癢,可用生地、丹皮、板藍根、白蘚皮、地膚子各10克,忍冬藤20克,紅花6克,煎水清洗患處,每日3次,連用1周。

食療方
荷葉粥:鮮荷葉2張,白米50克,將荷葉切碎,煮粥給寶寶吃。
竹葉20片,燈芯10根,扁豆15克,滑石6克,加少許糖,煎水給寶寶喝。
手足口病的治療西醫主要是對癥治療,中藥又比較苦,在治療的同時,家長可以按照以上的食療方,給寶寶在飲食上調理。